对『小程序』的一点理解

Ghostzhang 发表于

到微信支付团队的近两年来,一直在思考的是到底什么的O2O,我要怎么去理解它。在经历了小程序发布前后行业舆论的变化,感觉想法渐渐明晰,以下是一些些感想。

从服务整合到碎片化场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我们都在提倡平台化,将同类的服务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来,从信息搜索、应用下载、线上购物到美食、电影、排队等等,都是小平台整合服务,大平台又整合小平台。这是互联网的玩法,『线上』的玩法。

线下同样也搞服务整合,为了提供便利,这是地理位置造成的问题,像肉菜市场,如果分散到不同的地点,买个猪肉到A市场,买个佐料到B市场,再买个青菜,到C市场,一餐饭的菜买下来花了大半天,是很低效的。类似的还有便利店、水果店,甚至大型商场、超市,都是基于这个诉求。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比如银行网点,我们以前取款都必须去银行办理,不管你要取多少,不同地区的银行网点数量不一样,如果刚好你所在的区域没有网点,为了办理个业务可能要跑大老远,很显然这是反人类的。后来有了提款机,小额取款可以直接在ATM解决,相对于网点,ATM的数量就要多得多了,再后来,打通各银行的屏障,可以跨行取款。转账就更加方便,不涉及现金,直接通过互联网完成,连ATM网点都不需要去了。

『互联网+』的提出,用互联网的能力为线下传统行业赋能。但很显然这是互联网人提出的观点,是用互联网去加传统行业,而这也让线下实体商户对『互联网+』这个概念有这种吃了只苍蝇的感觉。互联网的传播能力对传统的商家营销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将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减弱了,通过快递物流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但互联网解决的是人心理上的距离问题,并解决不了地理空间上的距离问题。并非所有的商家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卖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些东西还是必须到店才能得到,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是不准确的,应该是『+互联网』,而这类商家应该说是占了大多数。互联网对于这类商家来说,更多的是品牌的传播,他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可能更多是『H5活动』、『朋友圈广告』等词语。面对线下那么大体量的市场,互联网人真不知哪来的自信觉得只要打上『互联网+』的旗号,商家就会跟你合作。在商言商,最终还是要看互联网能给商家真正带来什么利益,毕竟再多人知道也得实际到店才能产生价值。

近几年随着移动支付渐深入生活,也渐渐影响了线下行业对互联网的关注度,互联网不再只是用于『宣传』、『吸粉』,而是有可能改善经营,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小程序』是主要的推动者。

对『小程序』的一点理解

『小程序1』出来至今,从一开始各种关注、热抄,到现在渐渐冷却,甚至出现不看好的种种观点。

『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不想评价对不对的问题,只是想聊聊我对它的理解,为何它会是现在大家看到的现在这个样子(也许以后会不一样,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已经发布了好几次更新)。

列几个大家都觉得是『问题』的问题:

  • 不支持模糊搜索(已经支持)
  • 入口太深使用不便(从扫一扫进入还是蛮快的,这是使用场景问题)
  • 不能跳转到外部
  • 包大小不能超过1MB(不包含外部资源;现在增加到2M了)
  • 功能层级不能超过5步(不超过5层view)
  • 没有关注功能(其实只要打开过一次就会出现在小程序列表里,这也算是一种关注吧)
  • 不能分享到朋友圈(通过分享二维码图片,其实算是放开了)
  • 不支持在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已经支持公众号文章中、朋友圈图片长按识别)

看起来是种种的限制,但何为『限制』?或者说何来『限制』的感觉?很简单,想做的事无法做,就叫限制。但是否想过如果这就是它应该的样子呢?因为是新事物,没有参照物,所以将之与『公众号』、『服务号』做对比,跟客户端做对比。在习惯了互联网的开放和网络营销等等套路之后,惯性的用之前的方式去看『小程序』,结果发现处处走不通,于是产生否定的观点。甚至不少人在想当然的把『小程序』当成是解决自己目前困境的突破口,但对它能做什么并不了解,判断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小程序』发布前网络上各种文章的猜测。

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冷静后,也许应该重新认识『小程序』。前面所有的『问题』,都是构成『小程序』的特点所在,因此也许要想另一个问题:为何『小程序』要有这些特点?

如果单从技术实现上来说,小程序能做到的,现有的Web和客户端都能做到,而且要更自由丰富些,像扫码点餐的体验,现在都是以web的方式实现的,也没有差到哪去。那么问题就变成:为何小程序要有这些『限制』?

因为包大小的限制,必须精减内容,专注最主要的内容;因为功能层级不能多于5层、不能外跳,必须优化流程;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不必考虑把它的营销,更专注于体验。而这一切都会让你提供的服务更加高效、体验更好。

综合来看,小程序不需要像app先下载一个客户端,这其中还会涉及到要先找到应用商店,搜索到对应的app,然后输入帐号密码,下载,等待下载安装完成。进入了app,还会遇到如登录、注册等操作。也不需要像现在公众号或服务号那样,先扫码或搜索公众号,关注公众号,然后等消息推送或回复关键字,按提示操作等等。而这些操作无疑会让用户的心理负担,影响用户体验,从而影响商家的品牌形象。

而小程序会减轻用户使用时的心理负担,带来更好的到店服务体验。我的观点是:『小程序』能更好的解决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用更短的服务路径触达到用户,减少用户在享受服务过程中的挫败感,提升商家品牌印象。而对于一个好的服务,用户的口碑传播也会是很可观的。

因此我认为,在做线下商家这部分时,已经不能再按之前『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需求的划分,而是要从『到店、离店』的维度来划分。用『线上』的方式提升『到店』的体验,将影响『到店』体验的部分转移到『线上』或『离店』的场景中去。 像预定、排队、点餐等等任务,通过互联网都可以现实为『离店』任务。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原先政府部门的业务办理,几年前我还写过文章吐槽,不少的城市都开始实现线下业务线上办理,一些不必要亲自去到线下才能办的业务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办理;而那些必须到线下办理的业务,非核心的任务也可以移到线上去办理,像预约办理时间、填表格等任务,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线上完成。这让线下的生活幸福感提升了不少,也是互联网对线下生活最大的贡献。这是一种服务体验的升级。

线下商家要更进一步了解互联网能做的事,才更有可能将之应用于自己的服务上,从而真正带来服务体验的提升,而这些对于线下商家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当然种种,所以需要有对商家所能提供的服务与受众的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有较高洞察力的人,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各个接触点,提供或被动或主动的优化方案。因此我相信后继会出现类似互联网交互设计师这样岗位的新岗位,专职服务体验的内容。

虽然现在小程序不断开放出来新的能力,(这段时间不断放开的限制一度让我觉得这篇文章是不是写不下去了)但我觉得都只是对之前『不温不火』处境的一种妥协,与小程序的初心虽不冲突,但也不全契合,小程序并不是为了取代app而生,线下才是小程序真正的入口。

可惜的是现在成功的案例还有待探索,随着小程序功能不断的完善和提升,我相信并不需要再多久的时间。一切都还是开始。

  1. 依赖于微信客户端的轻量级应用 

讨论